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法務部矯正署高雄監獄:回首頁

:::

醫療戒毒模式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2-01-03
  • 資料點閱次數:6508

1.衛教宣導與健康生活管理講座 (1)衛教宣導 加強毒品教育,提昇毒品犯受刑人對於毒品之認識,減少誤用或好奇。內容包括:肝炎防治、口腔衛教、毒品對生理的影響、正確的用藥概念、健康與正確的性行為(HIV/AIDS)、毒品對身心之影響、愛滋病與藥物濫用之相關性、共用針頭與替代療法之認識。 (2)健康生活管理講座 提昇毒品犯受刑人察覺施用毒品之高危險情境,並採取正確處理態度。內容包括:睡眠問題的處理、生活壓力調適、自我健康管理、人際關係管理、自我焦慮控制。 2.再犯危險性分類與篩選 利用「三向度人格特質量表」、及部頒「毒品再犯危險評估表」對於毒品犯施用者進行篩選與分類,篩選高再犯危險及適合心理諮商輔導之毒品施用者。 (1)使用工具:三向度人格特質量表(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 三向度主要分為「追求新鮮感」(Novelty Seeking),「躲避傷害」(Harm Avoidance)及「報酬依賴性」(Reward Dependence),第一項「追求新鮮感」(Novelty Seeking)人格特質為對新奇事物或食物的刺激極為興奮,喜歡探索冒險。其生物基礎在於Dopamine(多巴胺),經動物研究証實與刺激的快感產生有關。第二項「躲避傷害」(Harm Avoidance)人格特質有如煞車系統,使我們避開處罰及危險。此特質與血清促進素(Serotonin)的分泌有關,藉由分泌刺激達到阻斷活動的效用。第三項「報酬依賴性」(Reward Dependence)人格特質與神經系統中的正腎腺素(Norepinephrine)相關。而透過量表,則可對於不同類型之毒品施用者進行心理諮商輔導或藥物控制。 (2)毒品再犯危險評估表 即法務部為強化毒品犯教化成效,降低再犯率,特由專家學者依毒品施用者特性,制定評估量表,做為輔導教化依據,並由教區教誨師予以施測。 3.治療模式 (1)團體治療 篩選高危險再犯的毒品施用者參與團體治療,經由團體成員的協助及實際演練,將成員的心理困境具像化,或經由積壓情緒的釋放,對其困境獲得新的領悟,進而促發行為改變,而治療團體中之團體動力,亦可使成員情感獲得抒發。團體治療內容包括:自我探索團體、放鬆訓練、行為改變、情緒管理及壓力管理團體、互助式團體、創傷治療團體、認知重建治療團體。 (2)個別治療或諮商 針對團體成員經由醫師或臨床心理師評估,具嚴重症狀之成員則輔以個別治療或諮商。未加入團體的毒品犯則交由教誨師或志工進行類別教誨與個別教誨。 (3)藥物診療 針對團體成員經由專業醫師診斷評估,認有施用藥物之需要或合適性,並在尊重成員自由意願下,透過自費看診模式,開立相關治療藥物。 4.療效評估 藉由生理回饋儀記錄成員在團體治療前後對於毒品及危險情境之生理變化,並以此檢驗治療效果,在團體進行前先測量個人的基準值(前測),各期團體治療結束後或個別治療結束再施行測量(後測),比較兩者之差異以評估成員之治療成效。 (1)生理回饋技術 即偵測與擴大內在的生理訊息,讓使用者獲得平時較無法取得的訊息,並從儀器回饋中學習生理控制。有如一種新的感官,可以"看到"或"聽到"身體內部活動的情形。每當情緒緊張時,就會出現訊號,假如使用者想放鬆情緒,則可藉由改變訊號的方式來達到。生理回饋常用的訊號指標包括以下幾種:肌電圖(electromygram , EMG)、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皮膚電流反應(galvanic skin response,GSR)、指溫(thermistor)。

附件下載

回頁首